欸嘿!我又來了!先回答許多人的疑問--當初為什麼會排除萬難選擇體制外學校呢?體制內的學校不好嗎?那後來為什麼又回公立學校?是不是自打臉?
我覺得會問出這種問題的人可能腦袋被門夾了......要知道犯錯不可恥,可恥的是不承認自己犯錯還凹到底好嗎!一開始評估小學的學制時,老娘從北到南聽了一輪又一輪的說明會,各家自學團體的理念與教學方式也堪稱略懂略懂,有的是我不贊同該團體的中心思想(像是「挺廢死」我真的無法),有的是游牧式教學我沒辦法配合,有的是特定體系未來升學得出走外地.......最後選定的是自己覺得最適合的,還很認真地聽了兩三次該團體的說明會才決定要參加入學面試,連創辦人出的教育理念書也買了兩本強迫孩子的爸一起乖乖把書念完,感覺研究所畢業後還沒這麼認真過。
很不幸的,我後來發現理念跟實做的差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理想很豐滿,現實真是他媽的很骨感啊!」
現實面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談:
第一個層面就是創辦人本身並非國小教育從業者,一個沒有經驗空有理念的人,一開始或許能靠著熱血感動一群人來幫忙,但是頭洗下去以後就會發現怎麼問題一大堆?要申請什麼?法規是怎麼規定的?要怎麼開始招生?有哪些文件要準備?以上全部從零開始摸索,往往是事倍功半。最兩難的是這可不是申請研究計畫,研究計畫哪天不想做了大不了別申請,但入學的每個孩子都代表著一個家庭,共學團不做了能夠突然宣布解散嗎?那豈不被罵翻了?
第二個層面就是家長了。不諱言會考慮體制外學校的家長們本身肯定比較有想法,也比較難搞!妳有想法,他有想法,每個家長都很有想法的時候到底聽誰的才對?大家都是為孩子好,各自表述討論常常是開會開到死,結論沒半個,最後只好由主事者(創辦人)個人的意志來做結論,這.....跟原本的開放教育理念根本是相反的吧?公立學校還沒這麼獨裁呢。
第三個層面就是各種蹭精會來亂,什麼叫蹭精?就是哪兒有利益(名聲或金錢等等)就往哪兒鑽,到時候若真混出了名堂,蹭精立刻就成為有功之人。這現象其實哪兒都有,只是近年來政府大力鼓吹體制外教育,在各種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儼然成為一代顯學,彷彿只有選擇體制外教育才是有主見的未來之星或者天才唐鳳第二,也因此許多官員議員督學特別喜歡關注這一塊,各方退休教育人士也喜歡掛個顧問,領點車馬費拍拍照給個天馬行空(但根本無法實行)的建議,學校也樂得接待這些人(只是苦了每次被學校央求出席的家長......);如果能為實驗教育爭取多點關注跟資源也就罷了,但目前看起來,聚焦在個人鎂光燈需求的成分遠遠大於為廣大學子爭取好的教育環境(例如極度狹小的場地到現在都沒辦法改善就可知一二),創辦人得了獎接受媒體訪問時彷彿教育救世主一般,蔚為奇觀。
每次看到創辦人得獎影片講得一口好理念,曾經身為信徒的我只會覺得一陣暈眩,恍恍惚惚中想起當初傻不隆咚還為了替孩子找到另一條實驗教育的康莊大道而滿心歡喜,真的很想坐時光機回去大力搖醒愚蠢的自己----醒醒吧!與其把鈔票拿來貢獻給這群噗巄共,不如拿來擦屁股還比較值得!所以在此給有志於體制外學校的你各位第四個忠告---「先確定理念符合你的理想,接著再看學校實際的作為是否符合它宣稱的理念。例如學校強調自主學習,那麼有沒有專門教導學生如何自主學習?有沒有訂定自主學習的計畫?有沒有確實依照計畫實行?學生的程度如何認定?」事關孩子的教育,把這些東西弄清楚是家長的義務及權利,不要因為夢想的光芒遮蔽了您的雙眼,要慎重考慮才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